A(一位善良的母亲);B(某教育部门新来的校职员);C(某领导)。
一日,B与领导等共同游山玩水,为避暑飞到了东北兴安岭。正待准备野营时,只见河边一位妇女哭哭啼啼,C对B说:“小B啊,你去看看!”B应声答道:“好,CXX。”
B走到妇女身旁问道:“你因何事儿哭啊?”
A:“我的大儿子被虎吃了。”
B:“那你为甚么不搬走啊?”
A:“不行啊,回家的话,我丈夫有回强迫我小儿子学奥数。”
奥数猛于虎啊!
以下为,中国科学报报道——《奥数之害猛于毒品》 部分内容
奥数竞赛的功利性并非与生俱来,美国、俄罗斯以及欧洲各国都没有这种现象。中国“奥数热”究其本质,还是优质教育资源有限,是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缺少之间的矛盾。
而在国外,很多曾获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奖的人后来成了数学家,陶哲轩就是其中一位。他曾先后3次代表澳大利亚参加奥林匹克竞赛,分别获得铜牌、银牌和金牌,24岁便成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,31岁获得数学界的诺奖——菲尔茨奖。
“他不是为了金牌参加竞赛,而是出于对数学的热爱。”马志明说。
“利用奥数升学是违背科学基础的,人脑的回路不是只为奥数准备的。让青少年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之中,是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。”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在接受《中国科学报》记者采访时说。
现在的学生已经没有10年前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了,变得急功近利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使他们的学习热情丧失殆尽。
“中国为什么会有‘钱学森之问’?为什么建国60多年了,创新还是难题?”
“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。中国的儿童几乎是世界上学习负担最重、最没有童年欢笑的。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,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人才?”她感叹说。
The Original Link: http://baham.github.io/07_23_139.html
If you want to reprint it, please do under the CC BY-NC-SA 4.0